ARTICLE
文章
孩子把手机主动交给父母管理,但还是无法专注做作业
案例:
小明,一名三年级学生,拥有一部手机,主要用于学习和娱乐,如玩游戏、刷视频、微信聊天等。尽管父母多次提醒他要自我管理手机使用,小明也答应会做到,但实际操作中仍难以自控。家庭关系和谐亲密,但小明在手机管理上仍存在困难。在国庆假期,小明主动将手机交给父母,表示自己管理不好,希望父母帮忙保管,完成作业后再取回。父母对此感到欣慰,认为小明做得对。然而,不久后,小明发现自己无法专心写作业,总是惦记着手机,于是再次与父母商量:“我发现,手机放你们那里后,我没法专心写作业,总是惦记手机。如果手机在我身边,我还能安心写作业。”

问题分析:
交出手机:表现出对外力的依赖,对困难的妥协。
喜欢手机:这是自然现象,并非问题。
写作业时想手机:这是正常反应。
写作业时频繁看手机:反映自制力不足,但非严重问题。
向父母要回手机:显示出对困难的屈服。(大问题)
认为自己无法自控:缺乏自信,(大问题)
一、常见错误做法:
父母直接收走手机:这暗示了父母对孩子自制力的不信任。
孩子妥协:表明孩子面对困难选择低头。
父母归还手机:显示出父母和孩子都向困难妥协,结果两败俱伤。

二、教育策略优化的正确做法:
错误教育:利用此事强行留下手机,缺乏教育智慧。
低级教育:被动配合孩子,给予手机,寄望于孩子自我管理。
高级教育:主动介入,引导孩子面对困难,不轻易屈服。
当孩子打算上交手机时,父母可以这样回应:
父母:“我不打算收你的手机,我更想知道,你为什么觉得自己无法管理好手机?”
孩子:“写作业时,我总是忍不住想它。”
父母:“这其实是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表现。”
孩子:“我很难不去想它。”
父母:“你真的想摆脱它的影响吗?”
孩子:“是的,我想。”
父母:“既然如此,你应该寻求方法,而不是把手机交给我。那只是逃避问题。”
孩子:“那我该怎么控制自己呢?”
父母:“你通常能坚持多久不去想它?”
孩子:“大概10分钟吧。”
父母:“那你能做到不让它出现在你的视线范围内吗?”
孩子:“只要看不见它,我就不会那么想看。”
父母:“那就把手机锁在抽屉里,把钥匙放在别处。尝试坚持15分钟,我相信你能够做到。”
孩子:“但我心里还是会想。”
父母:“没关系,当你发现自己想它时,深呼吸,告诉自己,看不见手机没什么损失,然后继续专注于作业。”
通过这种方式,父母不仅帮助孩子建立了自信,还教授了他们面对诱惑时的应对策略,从而促进了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。

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
才知道怎么帮助孩子
END
公司简介
郝东教育团队致力应用心理学研究,提供家庭教育培训、咨询,学校心理健康项目定制、教师提升、学生能力培养等服务。团队带头人郝东教授拥有30年的家庭教育从业经验,服务200多万人次,积累10万余个教育案例,受聘政府部门、企业单位、学校,担任讲师、顾问。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储备,竭诚提供优质服务!
公司地址

郝东教育助手
公司地址: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二路林润智谷5号楼1401-2号
邮箱:haodongedu2021@163.com
地址: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二路林润智谷5栋1401-2
电话:0769-26627586 18128573089